首页

“号外”是否构成通用名称

“号外”是否构成通用名称

发布时间:

2024年7月11日

提起“号外”这个词语,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许多民国剧情的电视剧里,经常会有卖报的人在街上叫喊“号外,号外…..”。那么“号外”做为商标申请注册,是否会构成商品或者服务的通用名称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通用名称。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名称,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约定俗成,被普遍使用的某一种类商品或服务的名称。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名称包括规范的商品或服务名称,约定俗成的商品或服务名称,以及商品或服务的俗称和简称。例如,“彩色电视接收机”是规范的商品名称,而“彩电”则是简称;又如,“自行车”是规范名称,“单车”则为俗称。

了解完什么是通用名称后,我们通过下述案例对“号外”是否构成通用名称来进行探讨。

  • 案件概述

诉争商标为第20158834号“号外”商标,由申请人北京号外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6月1日提出申请,并于2018年2月14日获准注册,核定使用的服务为第38类“新闻社服务;信息传送”等。

2020年,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字节跳动”)对诉争商标提起无效宣告,但国知局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争议商标为其核定使用的“移动电话通讯”等服务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或者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诉争商标予以维持。

2021年,字节跳动不服无效宣告裁定结果,针对该案提起了无效宣告行政诉讼一审。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为,“号外”本义是刊期之外对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报道的临时报刊,因不列入原有编号,故称“号外”。使用“号外”称呼特定新闻固然突出了该新闻的重要性、突发性,但更为主要的作用是方便新闻工作者称呼、编辑、刊发和归档。对于读者而言,通讯服务是为了知晓重要社会信息,而特定新闻不论称之为“号外”亦或其他,只要在恰当的时间、显著位置出现,并配合醒目标语或图片,就能领会其重要性、突发性,故“号外”对于相关公众而言,并不指向特定通讯服务。因此,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驳回了字节跳动的诉讼请求。字节跳动对一审判决不服,继续提起无效宣告行政诉讼二审程序。

  • 争议焦点:诉争商标是否违反《商标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商标法》第十一条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一)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二)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三)缺乏显著特征的。前款所列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

商标的基本功能在于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而要实现这一基本功能,作为商标使用的标志就必须具有足够的显著特征,使相关公众能够将其作为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加以识别。

本案中,诉争商标为文字“号外”,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和百度百科关于“号外”的解释,“号外”的含义为报刊在固定出版期编号外临时增发的出版物,系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系新闻领域的专有名词。“号外”使用在诉争商标核定使用的“新闻社服务;信息传送”等服务上,易被理解为指代服务的内容、功能等特点,而难以发挥区分服务来源的作用,但并未有足够证据能够证明“号外”已经成为“新闻社服务;信息传送”等服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或者约定俗成的通用名称。

因此,二审法院认定,诉争商标“号外”的注册违反了《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等特点)的规定,但未违反《商标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等)的规定,即法院认定“号外”缺乏商标应有的显著特征,不能够做为商标予以注册,但并非属于“新闻社服务;信息传送”等服务的通用名称。

 

企业在品牌布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选择显著性较高的商标做为品牌名称,以降低后期因缺乏显著性而丧失权利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注意规范使用注册商标,并通过积极主动维权的方式增强商标显著性,避免因不规范使用而使注册商标沦为通用名称。

专业见解

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声音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人标识,其法律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近期,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机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标的申请量及注册量也在快速增长。不少商标权利人在使用商标的过程中会存在需要调整申请或注册信息的情况,面对“更正”和“变更”傻傻分不清楚,不知道两个申请的区别及适用情况,那么今天编者就带着大家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这两个申请。
考虑到澳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各大企业在澳门的商标布局情况,继前述文章中国澳门商标制度(一)之商标申请基本流程外,在此简单介绍澳门商标异议、基于不使用的撤销及无效宣告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直接进行国际联网,必须使用邮电部国家公用电信网提供的国际出入口信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他信道进行国际联网。可见,“翻墙取证”有违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存在取证手段瑕疵问题,那通过VPN“翻墙”手段取得的证据是否应因取证手段的合法性不完备而被排除?通过下述法院相关判决认定可窥一二。

电话:+86-010-67111919

邮箱:gw-public@chispo.com